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资讯 > 双重牵动 向绿图强

彰武县章古台镇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本版照片由本报特约记者朱学著摄

鲁花生产的高品质花生油。

阜新县卧凤沟乡老百姓通过种植葡萄富起来。

本报记者侯悦林

核心提示

新年伊始,辽西阜新到处涌动着向绿图强的雄心与干劲。

“十四五”时期,阜新市将重点建设东部粮食果蔬区和西部杂粮畜牧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在科技与产业双重牵动下,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到现代农业强市的嬗变。

近日,本报记者沿着小米、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流通的脚步,深入产业链各个环节,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辽西粮仓、百姓厨房,再到百姓餐桌,阜新通过坚定而华丽的转身,探索出一条由大到强的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之路。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提质升级

小小一颗丸子,里面却大有乾坤。

辽宁正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世和拿起一袋丸子:“这里面的猪肉来自双汇,鸡肉来自新希望六和,油来自鲁花,主料全由本土龙头企业提供,供货距离不超过10公里。”

加工的本土化,开发的深度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化,在一颗丸子里显露无遗。

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包峰说,阜新以花生、玉米、杂粮杂豆和生猪、肉羊、奶牛等优质农畜产品资源为重点,制定绿色食品从选种、投入品管控、田间管护、收储运到加工等标准流程,以品质化、功能化和品牌化为方向,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绿色食品制造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蓝图既出,龙头企业闻风而动,纷纷扩能增产,抢抓机遇,开启新一轮投资热潮。

早在1998年入驻阜新的双汇集团,去年在彰武县12个乡镇同时建厂,启动50万头生猪和1亿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这是彰武近年来投资体量最大、实力最强的三产融合项目,达产后能解决5000人就业,一改当地养殖业“小散”历史。

2007年在阜新建厂的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新厂区竣工达产后,年屠宰加工能力增至3000万只肉鸡。去年4月,新希望六和发布公告,将在阜新建立生猪全产业链项目。

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去年升级改造罐装车间,引进两条国内最先进的中速罐装生产线,产能提升1倍,助推阜新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油加工基地。

在正远的供货商中,既有新希望六和、双汇这样的龙头企业,又有十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冰烤薯的原料来自明水村,鲜食花生来自老河土镇,饺子馅里的白菜来自八月府村、韭菜来自管营子村……在合作社的高效组织下,本土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正远的现代化车间,变成六大系列200余种商品,行销全国各地。闫世和说:“本地农产品采购额已占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后这一比例将继续上升。”

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一流的营商环境、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让正远这家土生土长的阜新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19年销售收入3亿元,2020年6亿元,今年计划突破8亿元。为此,正远正在招兵买马、采购设备,准备大干一场。

现有企业增资扩产,一批优质项目开始抢滩登陆。2020年11月13日,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在辽洽会上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58.6亿元,将建设63个养殖场、1个屠宰场、1个饲料厂、1个猪肉系列食品深加工厂和1个有机肥厂。作为全球著名的跨国企业,正大此次携百万头生猪项目进军阜新,将牵动全行业、全产业链提质升级。

牧原、伟嘉、新希望六和3个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禾兴、家美2个万头肉牛项目,华美3000万只肉鸡项目……牵动型项目顶天立地,成长型项目铺天盖地,让2020年成为阜新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元年。

坚持绿色生产让阜新小米与众不同

小米虽小,却蕴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2020年1月6日,以旱地种植小米为特色的辽宁阜蒙旱作农业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0年12月17日,“阜新小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年之内两获“国字号”殊荣,阜新小米迎来科技化、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

阜新小米申遗主要推动者、省农业农村厅派驻化石戈镇第一副书记刘廷喜说:“阜新小米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遗址。在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上,检测出原始谷物成分。商周时期的灌溉水渠遗址、辽金元时期运粮城和学田碑遗迹、清乾隆年间成为贡米的文字记载等,力证谷物栽培在阜新大地传承有序,农耕文化绵延至今,堪称‘中华第一粟’。”

尤为珍贵的是,阜新地区有红苗子、齐头白、叉子红等50余种传统谷物品种,不少已是孤品,是不可多得的种子基因库。

作为遗产地核心区,化石戈镇小米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占全县的1/8。在化石戈谷子种植合作社,“用心做小米”成为立社之本,种植传统谷子品种,坚守“分缴耕作、隔沟灌溉”的传统耕作方式,用人工拔草替代除草剂,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杀虫灯替代农药。如今,11家企业组成杂粮产业联盟,恪守传统、统一标准,坚持绿色生产方式,共同打造阜新小米与众不同的特殊风味。

绿色、有机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市累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2万样次以上,获得“二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64个,其中绿色食品6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4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9户,基地种植面积超过30万公顷。

在广大乡村,绿色生产渐成燎原之势。在虎掌沟村,四成耕地种的是绿色食品,小米、高粱米等8个品种获得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发掘当地古迹资源,注册的“佑安古镇”品牌产品线上线下发力,销售区域一路南下跨过了长江。端起“绿饭碗”的虎掌沟,数年间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在各大工厂,绿色制造方兴未艾。2020年,阜新伊利乳品有限责任公司获评阜新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产品环境、生产标准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下足功夫,讲好产品故事,让绿色成为价值链的鲜明底色。

在城乡各地,品牌建设大放异彩。阜新有2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020年,阜新与首农集团、浙江中小企业家协会、深圳烘焙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深圳成功举办第二届阜新优质农产品推介发布会,承办全省农产品加工现场会。一系列高端的品牌推广活动,为阜新农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有酒有肉,有奶有油,有布有革”,这是对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形象比喻。如今,在质量、品牌、信誉、文化和绿色的加持下,阜新农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目前,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54户,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以上,成为全市最大的支柱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小粒花生成就全国优势产业集群

小粒花生,在科技与产业双重牵动下,成为大产业。

在花生专家、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新看来,阜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个出产优质花生的宝地。

阜新地处太阳辐射II级地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光热协调地区,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光与热。这里水质优良,土质松软,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花生脂肪含量中等,适口性好,特别是以不含黄曲霉素著称。

阜新市花生种植面积13万公顷,居东北地区种植面积之首。去年以来,阜新市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与产业引领,花生产业不断由大变强。

早在1982年,阜新市与省农科院就建立起市院共建机制。省农科院先后有210名科技人员到阜新农村蹲点,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坐落在阜新的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自然成为市院共建的主力军,相继成立辽宁(阜新)花生产业研发中心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老河土镇,全国花生产业第一镇,花生地占耕地面积的八成以上。以王海新为首的专家团队,通过“科技+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在桃花村建成6.7公顷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广食用型和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应用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产量和质量双双大幅跃升。

花生团队在阜新多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500亩,推广出口兼食用型品种5个、油用型品种8个,辐射带动面积30万亩,品种迭代升级的态势已然形成。

近年来,老河土镇花生产业链不断向高端迈进。该镇有深加工企业26家,大型花生购销企业8家,花生秧购销大户18家,生物质颗粒加工厂2家,镇域内集生产、加工、购销、农副产品加工于一体,花生总产值达到11.5亿元。

老河土之变,是阜新花生产业日渐强壮的缩影。去年4月,小粒花生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列入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12月,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花生专业委员会2020年会在阜新市开幕,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专家、企业家共话小粒花生产业跃升之道。

花生深加工的利润是种植业的2至5倍,阜新发布的小粒花生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老河土等地出产的高油酸花生,在鲁花变成浓香花生油等爆款产品,进入万千百姓厨房,在高端食用油市场打下“阜新制造”的鲜明烙印。

闫世和高兴地表示:“市场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要抓住阜新花生这个‘金疙瘩’,把家乡的好花生摆上全国百姓的餐桌。”

目前,小东北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绿色杂粮产销联合体、阜新县花生产业化联合体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试点创建项目。

在阜新,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用服务和收益联结成一体的产业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市场主体铺天盖地、生态环境蓝天绿地、百姓生活欢天喜地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责任编辑:陈晓岚)

来源: 辽宁日报

文章标签

文档下载

W 导出为:双重牵动 向绿图强.doc文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次图文均来源网络和网友分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客服QQ/微信:123456789),我们会尽快处理。

当前页面地址:http://www.xn--fiqvix92dqmckv5c.com/cnews/96558.html

猜你喜欢

友情链接

关灯